“一矿变多矿”“金年会-官方体育与电竞娱乐平台实时赛事直播与竞猜小矿变大矿”“贫富现象为何层出不穷?

2025-07-31

  金年会,金年会官网,金年会登录,金年会注册,金年会app下载,在线体育投注,电竞投注平台,真人游戏平台,金年会数字站地处中原、以钼起家、靠钼成名的洛阳钼业,通过对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由“钼老大”成为了“钼钨双雄”。2024年,洛阳钼业全年产钨8288吨,完成率111%,同比增长4%;产钼15396吨,完成率103%。

  在西南地区,攀钢集团既“抱西瓜又拣芝麻”,先后攻克普通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等世界性技术难题,实现对难利用、低品位、多金属共生的钒钛磁铁矿资源中铁、钒、钛、钴、镍等元素的规模化利用。2023年,攀枝花钒钛产业产值首次超过钢铁产业,实现了由“中国钢铁之都”向“中国钒钛之都”的完美蜕变。

  紫金矿业巨龙铜矿研究采用新的工业指标,扩大采选规模,使得降低铜矿入选品位门槛成为可能,入选的矿石铜品位已经从初期的0.4%下降到如今的0.17%,真正实现低品位铜矿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加大了铜及低品位伴生钼、银等有价金属资源清洁高效回收,铜、钼回收率分别达85%、74%以上。

  地处西北的内蒙古准格尔矿区,也上演着同样的神奇。他们利用当地煤炭资源中蕴含大量铝、镓、锂等战略资源的优势,推行产业链一体化模式,在煤炭高效开发和清洁利用的基础上,利用燃煤发电产生的粉煤灰富集制取铝、镓、锂资源,实现了实现煤中伴生资源综合利用和煤炭全要素变废为宝,由此打造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经济效益是仅生产原煤的18倍。目前,蒙西铝业集团年产20万吨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生产线已全线贯通,成为国内首条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工业化生产线吨氧化铝中试项目、蒙泰集团年产1万吨高铝粉煤灰/煤矸石提取铝硅氧化物及铝硅合金电解中试项目已建成。

  近年来,随着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突破和矿产资源综合勘查开发工作的深入推进,以及矿产一体化勘查开发模式的形成,“一矿变多矿”“小矿变大矿”“贫矿变富矿”正在我国多个地方层出不穷,“矿越开越大、资源越开越多”的良性循环体系正逐步形成。这些举措不仅有力促进了增储上产,提高了国内矿产资源保障能力,还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推进了矿业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能源资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保障好能源资源等初级产品供给是支撑经济社会稳定运行的基石,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性问题。我国是全球矿产资源第一消费大国,也是全球矿产资源第一生产大国和贸易大国,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仍刚性增长。

  然而,我国的矿产资源供求形势并不乐观。有关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有37种矿产的消费量居世界第一位,其中有23种矿产的消费量超过50%。但受储量、赋存条件等限制,我国矿产资源长期自给能力有限,对外依存度较高,24种战略性矿产中有21种依赖进口、12种对外依存度超过70%、15种战略性金属矿产已经从优势矿产转变为紧缺矿产。尤其是在当前地区冲突仍在持续、中美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我国矿产资源的国际供应风险不断攀升。

  要立足国内,不断提高矿产资源自给能力,有效抵御矿产资源的国际供应风险,通过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勘查和综合评价、提升矿产资源一体化勘查开发利用水平来提增量、优存量、挖新量、增总量,无疑成为当务之急。

  据相关资料表明,作为我国能源安全压舱石的煤炭,共伴生资源种类多、分布广泛、储量丰富、利用价值高。在目前已发现的173种矿产中,有85种矿产与煤系共伴生或直接相关联。煤系中不仅赋存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煤层气、铀等能源矿产,更是发展高新技术和制造国防产品所需稀土、镓、锗、铌、锆等战略性金属矿产增储的重要来源。加强煤系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勘查评价和一体化绿色开发前景广阔,意义重大。

  与此同时,我国矿产资源禀赋具有“三多三少”(即贫矿多富矿少,低品位难选冶矿石所占比例大;大型-超大型矿床少,中小型矿床多;单一矿种的矿床少,共生矿床多)的特点,也直接决定着我们必须要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和综合开发。据了解,我国80%的金属矿床含有共伴生元素,选冶难度大但综合利用潜力高。如我国较为丰富的钒钛磁铁矿资源,就是以含铁为主,共伴生钛、钒、钪、钴、镍、铬、镓等元素的多金属共伴生矿;我国铜矿资源在已知的900多个矿床中,单一矿种仅占27.1%,而综合利用的矿床则占据了高达72.9%的比例,显示出较大的综合利用价值。

  “矿产资源一体化绿色开发是保障国家能源和资源安全的重要举措。党中央、国务院多次提出推进矿产资源一体化开发利用,提高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红普、谢和平、王双明在近日联合署名刊发的《煤炭与共伴生矿产资源一体化绿色开发战略研究》文章中指出,煤炭与共伴生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推进一体化绿色开发是新时期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保障国家能源和资源安全的必然要求,迫切需要系统研究和谋划,加快推进。

  多年来,我国一直十分重视矿产资源的综合勘查开发。在矿产勘查阶段,早就明确了综合勘查、综合评价,要求对所有矿产特别是共伴生矿产进行统一调查评价。在矿产综合开发利用方面,我国更是走在了世界前列,矿产综合利用水平和效率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被许多矿业国家视为废石的低品位、难选冶矿产在我国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利用。山西的煤炭与煤层气共采、煤铝协同开采等为我国矿产综合一体化开发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尤其是随着矿产资源再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采选冶技术的快速突破,我国矿产综合利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大批难采选、难选冶、难利用的共伴生矿产得到综合利用开发利用。

  与此同时,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工作也不断取得新突破。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作为我国矿产综合利用领域的重要科研机构,长期专注矿产资源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多年来,他们围绕主责主业,“以稀土为核心、稀有稀散及大宗紧缺矿产为重点的资源集约节约与综合利用研发机构,全力支撑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定位,厚植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发之根,建强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艺流程、技术方法研发与应用能力,稀土冶炼分离技术研发与应用能力,全球稀土综合评价与战略研究能力,稀土企业管理能力等四大主干,繁茂围绕矿产综合利用技术研发、矿石物性检测及评价、稀土资源勘查开发、矿山生态调查与修复治理、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调查评价、稀土数据集成与综合研究等枝叶,先后对国内外1000多个矿区的矿产资源进行了试验评价研究和建厂方案设计,提交报告2000多份,为中国建设以攀西钒钛磁铁矿、白云鄂博稀土铌铁多金属矿、金川铜镍矿等三大共生矿为标志的大型资源基地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和战略性基础资料。

  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所充分发挥国家非金属矿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优势,先后承担国家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调查与评价任务百余项,获得科技成果奖励71项。该所为矿产保护与合理利用做了大量基础性、公益性调查与研究工作,并通过技术创新、成果推广、综合利用技术政策标准研究及面向行业新技术服务等多种途径,为提升我国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选冶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强矿产资源综合评价,大规模推进低品位资源二次开发利用的时机已经成熟。引入智能选矿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AI算法实时优化选矿参数,可有效破解选矿指标稳定性不够、难以精准适配的难题;通过研发高效分选药剂,创新分选工艺,可显著提升主矿种回收率,实现多金属同步高效回收;通过选矿全流程数字化与协同管理,构建选冶矿数字孪生系统,可大幅提高选冶矿的效率和水平,有力推动选冶一体化协同。”原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表示。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自然资源部把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放在突出位置,在加强地质勘查工作、努力广开“矿源”以提增量的同时,还着力优化存量和挖掘新资源潜力。为此,于2023年12月5日印发了《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做好部分战略性矿产共伴生、低品位资源再评价工作方案》,部署启动了15种战略性矿产的再评价工作,着力在“节流”上做文章,在增总量上下功夫,旨在推动增储上产和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

  经过一年多的再评价工作,成绩十分喜人。2025年初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镓、锗、铟等12种矿产全国资源量显著增加,与保有资源量相比,钴、铼新增资源量实现超100%增幅,镍、铟新增资源量超30%增幅,镓、锗、钒、钾盐等四种新增资源量超10%增幅。金、钽、稀土、锆矿种增幅也十分显著。其中,金矿新增资源量超1200吨(相当于新发现60个大型矿床),钒矿超1200万吨(相当于12个大型矿床),钾盐超1.6亿吨(相当于3个大型矿床)。

  在1月14日自然资源部召开的主题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重要成果新闻发布会上,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司长熊自力表示,通过加大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共伴生镓资源量大幅增加,新增镓资源14.45万吨,资源优势进一步巩固。

  与此同时,我国在矿产综合开发利用方面也取得突出成绩。洛阳钼业三道庄矿区白钨矿床虽然储量大,但品位较低,以往品位低于0.06%的矿石会被当成废石,直接扔掉。但洛阳钼业通过技术创新和长达20余年的持续研发探索,突破钼尾矿中伴生低品位白钨矿的资源回收技术,实现了伴生白钨的回收利用,盘活了三道庄矿山巨量、低品位的钨资源。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和对资源的“吃干榨净”,洛阳钼业栾川矿区已由单一的钼采选冶企业,发展成为钼、钨、铜、铁等多金属为一体的采选冶及深加工企业,伴生资源每年为企业增收超过数亿元。

  紫金矿业将这项工作放在了决定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作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举措,从选冶看资源,从资源品质创新选冶技术,不断降低矿石入选品位。研究应用“钼可浮+铜硫混浮及分离选矿技术”,实现了西藏巨龙矿山铜及低品位伴生钼、银有价金属资源的清洁高效回收,铜、钼回收率分别达85%和74%,入选矿石铜品位从0.4%下降到0.17%,大大提升了我国高海拔超大低品位斑岩型铜钼资源开发水平。研究应用“低药剂分段氨氰浸出-选择性除铜技术”,解决了某地高硫、高砷金铜矿的世界性选冶难题,结合系列技术升级,企业金矿回收率突破95%。

  德兴铜矿作为江铜集团的主干矿山,多年来始终坚持“吃干榨净”的理念,持续创新突破资源综合利用瓶颈,原矿铜边界品位从0.3%降至0.15%,低品位矿石成为重点利用的“大宝藏”。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累计利用低品位矿石约2.5亿吨,回收铜金属约63万吨,有效扩大了矿产资源储备。他们还围绕充分挖掘钼资源回收空间,不断探索优化选钼生产工艺流程,深化推进“铜钼分离精选段工艺试验优化研究”“大山选矿厂铜硫分选工艺优化研究”“泗洲一期二段立磨及浮选工艺优化研究”“铜钼分离新药剂的工业试验研究”等系列工艺试验项目,通过加强对铜精矿量、铜精矿含钼品位的跟踪,并针对矿性变化,加强选钼预处理、一段浮选及二段浮选的适应性操作调整,进一步提高选钼金属综合回收水平,持续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此外,他们还通过对钼铼综合回收工程进行技术升级和改扩建,引入“当量铜品位”圈定法,加强铼和金的回收,显著提升了矿山资源的利用率和共伴生元素的综合利用水平。

  与此同时,与煤相关的共伴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工作也是捷报频传,收获颇丰。煤与煤层气一体化绿色开发技术已相对成熟,进入推广和应用阶段。山西省晋城市的寺河煤矿持续开展煤与煤层气共采理论和关键技术攻关,实施了地面超前预抽、井上井下联合抽采、井下区域递进式精准抽采,实现了地面、井下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的煤与瓦斯共采模式。该技术和模式逐步推广到甘肃省窑街、河南省平顶山等高瓦斯煤矿区,为煤与煤层气共采开辟了可供复制、借鉴的技术路径。煤与铝、镓、锂、铝土矿、铀、天然气等部分共伴生矿产资源已建设工业化示范项目和共采试点,处于工业示范阶段。山西省吕梁地区70%左右的铝土矿为煤铝共生资源;铝土矿中含有铁、镓等战略性金属,主要有煤下铝(煤炭矿业权下部有铝土矿资源)、铝上煤(铝土矿矿业权上部有煤炭资源)、煤铝协同开采(煤铝资源伴生且矿权均未出让)3种类型。矿区内的兴县主要矿山企业积极开展煤与共生铝土矿协调开采,铝土矿充填护顶与置换开采,铝土矿提取铁、镓等关键技术研究,探索共采模式,已建成成套综合利用生产线,初步实现了煤‒铝‒铁‒镓的综合开发。

  特别是煤炭开发过程中的产业链一体化模式,以进一步延伸煤炭产业链为主,实现了煤炭与共伴生矿产资源的一体化绿色开发。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矿区的煤炭中蕴含大量的铝、镓、锂等战略资源。国能准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充分挖掘煤的特性,在煤炭高效开发和清洁利用的基础上,利用燃煤发电产生的粉煤灰富集制取铝、镓、锂资源,实现了煤中伴生资源综合利用和煤炭全要素变废为宝,由此打造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经济效益是仅生产原煤的18倍。2022年,“神华准格尔矿区3×105 t/a高铝粉煤灰综合利用工业化示范”项目获特批6.5×104 t电解铝指标。

  矿产综合勘查开发利用,使大量“非矿”资源转化为可利用资源,有力推动了增储上产目标的实现,提升了我国的矿产资源保障能力。据了解,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自然资源部通过大力开展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和节约集约利用工作,综合利用率实现大幅提升,综合利用水平已达国际领先,钨、锡、钒、钛、镓、锗等近半数金属矿产来源于综合利用,有力保障了国内矿产资源供应。

  一是加大选矿技术攻关力度,攻克了一系列共伴生、低品位、难选冶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并工程化应用。例如,首次突破低品位铌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核心技术,盘活竹山—竹溪地区铌资源92.9万吨,创新超微细粒钛铁矿高效回收技术,盘活攀西地区钛资源8700万吨。

  二是根据矿产资源采选冶新技术,组织开展共伴生、低品位资源评价,点石成金,变废为宝,将一大批“呆矿”变“活矿”、小矿变大矿、一矿变多矿,大幅延长矿山服务年限、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如镍矿增加超300万吨,钴矿超150万吨,铼矿超2800吨,钾盐超1.6亿吨,有效应对外采率居高不下的风险。

  三是推广应用300多项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应用企业的平均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均提升9个百分点,综合利用率提升15个百分点,矿业产值增加超过3700亿元。

  四是发布了125种矿产的开发利用“三率”(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标准,划定资源利用底线,引领和激励矿山企业提升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现有的矿产企业通过科技进步,把低品位、难选冶、共伴生的矿产资源利用起来,实现增储上产,这样可以实现‘呆矿’变‘活矿’、一矿变多矿、小矿变大矿;对一些找矿难度较大的矿产,集中资金、项目、科技和人才力量,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合力攻坚,多措并举,使我们国家的能源资源保障能力得到持续提升。”2月28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自然资源部副部长许大纯在回答记者关于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取得了哪些进展提问时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加强矿产综合利用勘查开发利用,实现一矿变多矿,相对于在开采同等数量资源、对生态环境扰动不增加的情况下,增加了新的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品产量,从源头上更好地保护了环境,减少了对生态的影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多次对提升能源资源保障能力和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作出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强调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要求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夯实国内产量基础,提高自我保障能力。深化矿产资源国情调查,加强部分战略性矿产共伴生、低品位资源再评价工作和综合开发利用工作,持续推动增储上产,无疑是自然资源系统和矿业行业胸怀“国之大者”的生动体现和具体实践。

  “近年来,随着先进技术工艺的应用,矿产资源实际生产指标发生了变化,尤其是一些以共生、伴生形式存在的稀金、稀散金属元素,随着使用量和使用价值发生较大变化,对应矿产资源储量的家底也发生了变化。充分利用最新实践指标,重新估算矿产资源储量,全面掌握真实客观现状,客观判断资源形势,促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将成为提高国内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的重要途径。”自然资源部矿保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然而,我国矿产综合勘查开发利用还存在诸多制约和短板。以煤炭共伴生资源综合勘查开发利用而言,当前仍存在政策、技术,以及产业化、经济性等方面的问题。

  “我国华北、东北、西北、华南、滇藏五大赋煤区中,煤炭共伴生矿产资源丰富、矿种齐全,发育了煤层气、砂岩型铀矿、锗、镓、耐火黏土、石墨、地下水等多类资源,分布特点各异,潜在的经济价值高。”康红普院士等人在《煤炭与共伴生矿产资源一体化绿色开发战略研究》文章中指出,煤炭与共伴生矿产资源的分类方法、矿权配置、管理方式等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和法律法规,给开发过程带来诸多难题;煤炭与共伴生矿产资源一体化绿色开发的基础理论研究亟待深入,工程技术难题与关键科学问题依然突出,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仍需研发;除煤层气外,目前大部分煤系共伴生矿产资源仍未能实现规模化经济性开发,规模化开发的经济性仍需提升。

  康红普院士等人建议,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统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有效保护,协同资源、技术、人才、管理等4个要素,聚焦勘探、规划、开发3个环节,从完善矿权管理制度、建立共探共采机制、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立协同勘查开发激励机制等方面入手,以高效率、低损害、可持续的协同开发方式,构建资源综合勘查、系统规划、协同开发、建设运营相结合的煤炭与共伴生矿产资源一体化绿色开发新模式,提高多种矿产资源综合回收率,把煤矿区发展为多种矿产资源、绿色矿产资源、智慧矿产资源和低碳矿产资源供应基地。

  值得注意的是,在7月6日举行的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主论坛上发布的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中,《煤炭与共伴生能源资源一体化开发技术:挖掘煤炭“富矿”新价值》位列其中。与会的专家表示,煤炭与共伴生能源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铝土矿、铀矿、锗等典型煤系共伴生矿产储量占全国总储量比例高于50%,部分矿产价值甚至高于煤本身。构建煤炭与共伴生能源资源一体化开发技术体系,形成一体化绿色开发典型示范工程,实现各类能源资源综合高效、绿色低碳、集约开发,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将推动我国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提升,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为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矿产综合利用强则矿业强。矿产综合勘查开发利用是节约资源国策在矿业领域的具体实践,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在开辟第二找矿空间、实现增储上产、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等方面均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我们相信,在新一轮找矿战略突破行动中,随着矿产综合勘查和综合调查的深入推进,以及采选冶技术的不断创新突破,我国的矿产综合勘查开发利用工作必将迎来美好的明天。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地址:金年会官网永久网址【363050.com】 客服热线:400-123-4567 传真:+86-123-4567 QQ:1234567890

Copyright © 2012-2025 金年会-官方体育与电竞娱乐平台|实时赛事直播与竞猜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